首页 动态 > 内容页

长江放流,期待从“多”到“准”

时间 : 2023-07-07 08:56:32 来源:南报网

“放鱼!”6月26日,陆军军事交通学院镇江校区的长江码头,伴随着一声口令,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在内的800多万尾各种鱼类被放流长江。

记者注意到,近段时期,我省多地在长江开展增殖放流活动,且都把珍稀鱼类作为放流重要种类。数据显示,长江干流江苏段水生生物资源种群恢复明显,去年共监测采集鉴定鱼类76种,比2021年增加4种;2021年未采集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,去年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4尾,其中中华鲟3尾、胭脂鱼1尾。放流长江,能否帮助珍稀鱼类早日“回归”,实现长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?记者采访专家探寻答案。

放流主体日益多元


(资料图片)

春夏之交,正是鱼类生长繁殖的季节。大江两岸,放流成为共同行动。

6月6日,全国放鱼日,南通多部门联动,在长江如皋段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开展增殖放流活动,放流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中华鲟200尾、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胭脂鱼1万尾和“长江三鲜”之一暗纹东方鲀(河豚)10万尾。

在南京市鼓楼区滨江风光带,3.2万尾胭脂鱼、长吻鮠、铜鱼等珍稀水生生物苗种被放流入江。这是长江“十年禁渔”以来,南京首次大规模放流珍稀水生生物。当天,江苏首个专业增殖放流站南京长江增殖放流站揭牌,引导公众科学放流,同时开展长江水生生物科普教育、濒危水生生物暂养救护等。

南京、昆明、重庆、武汉、上海等城市的环保公益组织还联动合作,将22万尾中华鲟、滇池金线鲃、长江鲟、胭脂鱼、沙塘鳢等珍稀、土著鱼类放流长江。

个人也是增殖放流的重要力量。“我只是将本就属于长江的鱼送回母亲河。”江阴市芙蓉长江鲜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郑金良自2002年起,坚持无偿放流21年,累计向长江投放珍稀鱼类超过1.6亿尾,其中河豚超过2000万尾,被称为“河豚放流第一人”。

越发完善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,也进一步为长江增殖放流拓宽了渠道。去年4月,我省发布的《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》明确,到2025年,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基本完备;到2035年,政府有力主导、社会有序参与、市场有效调节的生态保护补偿格局全面形成。4个月后,作为对长江生态的补偿,南京建宁西路过江通道建设工程项目方将30万尾细鳞鲴放流长江,促进长江南京段水生生物资源种群修复和水生态环境改善。

政府、社会组织、个人和企业都在放流,我们究竟向长江放了多少鱼?《2022年江苏省水生生物资源与渔业水域环境状况公报》显示,去年全省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超36.55亿单位,投入增殖放流资金1.78亿元,放流种类包括鱼、虾、蟹、贝等28个主要经济种类,放流水域覆盖长江江苏段、江苏省主要湖泊、江苏近岸海域等重点渔业水域。

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鲟鱼专家组唯一中国成员、农业农村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(资源保护与利用领域)危起伟介绍,初步统计,截至2018年,增殖放流种类达167种,放流数量达到113.32亿尾(含虾蟹等)。他同时提醒,在2006年之前,增殖放流主要是以生产性、抢救性、区域性为主。2006年至2020年,中国水生生物养护行动纲要实施,增殖放流更加注重全国性、计划性、生态型。2021年后,长江“十年禁渔”启动,新的政策背景下,如何科学进行增殖放流需要各界共同思考。

放流鱼种需科学确定

今年5月,有摄影爱好者在长江镇江段拍摄到江豚捕食刀鱼的画面,两类江中“稀客”同时现身,刷屏网络。有网友评价,“这是肉眼可见的禁渔成效。”

数据与网友感受相印证。作为指示性物种,去年长江干流江苏段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2头左右,自然种群保持增长;代表性物种刀鲚(刀鱼)平均体重为76.5克/尾,基于数量和重量统计的主汛期同口径平均资源丰度,比2021年分别增加517.8%和499.7%。

放流对鱼类种群恢复作用明显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资源室主任徐东坡曾在2010年到2020年做过鲢鳙鱼放流效果跟踪评估,发现放流鱼对天然种群的贡献率每年都在6%以上。

禁渔、放鱼双管齐下,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种群恢复明显。“十年禁渔”前,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“无鱼”等级。但到去年,四大家鱼卵苗发生量已从最低不足1亿尾提升到年均超过20亿尾。现在,增殖放流是否还有必要?

“增殖放流一方面增加了长江的生物多样性,同时可以改善水质和水域的生态环境。”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、研究员张朝晖认为,四大家鱼近年资源量明显恢复,可以减少放流甚至不再放流,同时增加珍稀物种放流量,对长江生物种群恢复应该可以起到更好的作用。

即便是一度濒临灭绝的刀鱼,张朝晖也建议减少放流。“一方面,长江刀鱼的资源量在快速增长,”张朝晖举例介绍,“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扬中基地的蓄水池正常纳水后,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刀鱼,说明江水中有不少刀鱼卵。另一方面,刀鱼苗的应激反应较大,放流长江存活率不高。”

去年,农业农村部发布《关于做好“十四五”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的指导意见》,统筹规划确定了适宜增殖放流的水域和物种,要求适当减少四大家鱼等经济物种的放流规模,加大中华鲟、长江鲟、胭脂鱼等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放流数量,严禁放流外来物种等不符合生态要求的物种。

记者注意到,目前从长江上游到中下游,各省都加大了珍稀鱼类的放流量,但在部分城市,四大家鱼依然是放流主体。“放流是个严谨的科学问题,应根据水域的容量和生物资源本底,决定放流的种类和数量。”张朝晖说。

徐东坡也建议,结合近年监测结果,测算和评估水域容量,科学确定在哪里放鱼、放哪些鱼,让放流活动推动生态系统正向演变。

珍稀鱼类“回归”可期

尽管放流量持续加大,长江珍稀鱼类种群依然恢复缓慢。

中华鲟是首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,从1983年到2023年,全国增殖放流数量超过838万尾。胭脂鱼放流量同样巨大,去年仅南京就向长江放流近38万尾。但是,我国已多年未发现中华鲟、胭脂鱼在长江自然繁殖。

“现在很多人质疑放流中华鲟没有用,这其实是个误判。你不放的话,数量永远恢复不了。”危起伟说,中华鲟多年未能野外繁殖,一方面是因为海里洄游到长江性成熟的鱼太少了,每年不足20尾;另一方面,一些长江水利设施阻断了洄游通道,也改变了水温等环境,使中华鲟缺少产卵场。

徐东坡同样建议,加大中华鲟放流量。“国外修复鲟鱼种群的放流量比我们大太多了,美国、俄罗斯等国每年增殖放流都达到了千万数量的级别。”徐东坡说,中华鲟最小性成熟年龄大概在14岁左右,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以前,放流的体长一两厘米“水花苗”有500余万尾,超过10厘米幼苗放流量仅200余万尾。2008—2018年,相当长时间内中华鲟增殖放流数量每年仅千余尾。

放大鱼显然更有效。6月份南通放流的200条中华鲟,体长都在70—90厘米,平均鱼龄为3龄至4龄。徐东坡说,已保留这200条中华鲟的DNA信息,以后只要回捕到,就可以比对确定是否是放流鱼。

恢复胭脂鱼自然繁殖同样需要多放流。今年,仅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南京禄口基地就放流了30多万尾胭脂鱼。基地主任李潇轩介绍,胭脂鱼的产卵地在金沙江,只有增加种群数量,才能增加洄游产卵的可能。

江和海是紧密相连的生态系统,长江中的鱼类很多来自大海。危起伟呼吁,减少海洋捕捞,让海洋更好休养生息。

据了解,江苏已统筹全省“江河湖海”一体化监测体系,成立江苏省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体系专家委员会。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,我省制定统一实施方案,在长江干流江苏段、长江重要支流及通江湖泊、水生生物保护区、重点湖泊、近海重点水域、长江口毗邻海域等开展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工作。

“随着鱼类繁育情况进一步好转,我的推测是最早在2032年以后,中华鲟才可能批量回来,到2036年应该可以恢复自然繁殖。”危起伟说。
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