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动态 > 内容页

著名的胡蓝案,起因究竟是什么?朱元璋的真实想法如何?

时间 : 2023-08-06 09:03:47 来源:娱乐小黄瓜

明朝建立之初,朱元璋曾经问过刘伯温,胡惟庸能不能担任丞相,得到的回复是“最糟糕的人选”。不过,胡惟庸善于奉承讨好,很得朱元璋的欢心,还是爬到了左丞相的高位。随着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,胡惟庸也变得日益跋扈,甚至偷偷翻看官员给皇帝的奏折,发现不利于自己的言论就隐瞒不报。


(资料图片)

与此同时,胡惟庸大肆笼络文武群臣,很快就形成了一个政治集团,甚至打算联合蒙古兵发动叛乱。根据《明太祖实录》记载,洪武十三年正月(1380年),胡惟庸奏称自己家里有“甘泉喷涌”奇景,邀请皇帝去观看。朱元璋走到半路,突然被一个小太监拦住,无论侍卫如何殴打,他只是用手指着一个方向。

朱元璋感到奇怪,就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,发现是胡惟庸的宅院。朱元璋立即下令返回,登上高处的城楼一看,发现胡惟庸的家里刀剑林立,显然准备弑君篡位。这时,胡惟庸的同党涂节竟然主动检举揭发,于是,朱元璋下令逮捕胡惟庸,并将其满门抄斩。这就是历史上很有名的“云奇告变”故事,不过,一个小小的太监如何得知胡惟庸反叛的事情?在事后定罪的时候,朱元璋也没有提到胡惟庸反叛的事情。

最关键的是,如果站在城楼上就能看到胡惟庸在家里准备叛乱,那么不用等朱元璋发现,锦衣卫就给皇帝打报告了。虽然这个故事在正史中有记载,但是真实性存在疑问,我们姑且不论。朱元璋给胡惟庸定的罪名是“擅权植党”,后来又变成“通倭通虏”,依靠这个罪名,朱元璋在几年之内杀掉了“胡党”及其家属3万人。

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,胡惟庸权势再大,他的党羽也不可能达到3万人,所谓的胡惟庸案只不过是朱元璋屠杀开国功臣的一个幌子,就连负责教授皇子读书的大文豪宋濂,也因为儿孙是“胡党”受到牵连,如果不是马皇后拼死求情,这位老先生恐怕就要被砍头了。不过,宋濂全家还是被贬出京城,他在流放的路上患病而亡。

胡惟庸死后10年,正当人们以为这件事告一段落的时候,朱元璋突然翻出旧案,将胡惟庸的罪名升级为“谋反”,这一次连开国功臣李善长都未能幸免。洪武二十三年(1390年),李善长被家奴卢仲谦告发,罪名是和胡惟庸沆瀣一气,串通谋反。随后,朱元璋没有任何犹豫,当即以“交通谋反”罪逮捕李善长,最终李家70余人全部被杀。

1年后,学士解缙上书为李善长喊冤,杀人如麻的朱元璋竟然一言不发,等于默认这是一桩冤案。由此可见,李善长为朱元璋效力多年,在旁人看来,他是皇帝最信任的人。但是在朱元璋心里,李善长是最大的威胁,所谓的谋反只不过是他除去威胁的借口。3年后,朱元璋又制造了一桩惊天大案,这次的主角是明朝开国猛将蓝玉。

蓝玉的老婆是常遇春的弟弟,他也是朱元璋的一员爱将,在明朝初年的统一战争中屡建功勋。洪武二十一年(1388年),蓝玉击溃蒙古大军,受封凉国公;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,蓝玉再次出征蒙古有功,被加封为太子太师(名誉官职)。蓝玉对此感到不满,认为自己应该被加封为正牌太师,而不是一个虚衔,这话传到朱元璋耳朵里,为蓝玉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。

当然,蓝玉为人骄横跋扈,随着战功越来越多,他变得更加肆无忌惮,甚至养了几百个义子,这些人倚仗“干爹”的势力为非作歹、欺压百姓,每到一地必成祸害。洪武二十六年(1393年),锦衣卫指挥蒋献告发蓝玉谋反,朱元璋立即下令逮捕蓝玉。在锦衣卫的严刑拷打下,蓝玉屈打成招,口供是“趁皇帝外出耕田时举事”。不过,所谓的证人都是一些乡间民夫、渔夫甚至工匠,如果蓝玉真的打算谋反,这些普通百姓从哪得知的消息?

不过,朱元璋看到“口供”后,立即将蓝玉全家诛杀,并且追究了一大批“蓝党”,前后竟有1.5万人遭到屠杀,其中包括冯胜、傅友德等开国名将。值得一提的是,朱元璋念在蓝玉和自己是儿女亲家,网开一面免去凌迟处死的酷刑,而是在他死后,命人将蓝大将军的整张人皮剥下来,并且派人送给他的女儿作纪念,算是留了一个全尸。

经过胡蓝案之后,明朝初年的功臣被屠戮殆尽,朝廷更是笼罩在一层恐怖的气氛下,大臣们每天上朝的时候,都会和先家人告别,生怕晚上就回不来了。但也正因如此,朱元璋成功强化了皇权,巩固了大明江山,确保朱家人能够稳坐龙椅。
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