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动态 > 内容页

出访八国的帝国战舰,出国时是大清,回来已是民国

时间 : 2023-08-14 18:12:09 来源:腾讯网

出访八国的帝国战舰,出国时是大清,回来已是民国

全文共5843字 | 阅读需12分钟

对于1911年的大清帝国而言,似乎传来的每一个消息都是坏消息。但唯独有一艘它派出去的军舰,却在一个帝国远去的背影中,留下了一抹亮色。


(资料图片)

1911年6月20日这一天,英国的朴次茅斯军港响起了21响礼炮声。朴次茅斯军港是英国皇家海军最古老的军港,而在军港响起礼炮,一般是表示欢迎——因为有别国的军舰要入港了。

事实上,在那些天里,朴次茅斯港需要频繁鸣响礼炮。因为受英国皇室的邀请,全世界有18个国家的200多艘军舰将在这段时间纷纷前来,参加6月22日的英王乔治五世的加冕典礼。

在诸多来访的军舰中,有一艘军舰非常特别。

这艘军舰,是英国制造的,却是另一个国家下的订单。而这个国家,在71年前被英国人用军舰和大炮强迫打开了国门。

这个国家就是中国。

这是英国第一次迎接来自遥远中国的军舰来访。这艘军舰,就是“海圻”号。

“海圻”号从诞生到最终的自沉殉国,全都写满了故事。

甲午一战,打垮了亚洲第一、世界第九的北洋舰队,满清一夜间又回到有海无防的境地。但也打出了清政府对海军重要性的幡然醒悟——原来有一支舰队来守卫海疆,真的是很重要!

所以,虽然北洋舰队全军覆没,但清政府重建海军的决心倒是上来了。从1895年起,清政府筹措银两,陆续向英、德国两个欧洲强国订购军舰,下了不少本儿,一共订购了43艘舰船。

而其中吨位最大,装备最先进的,就是“海圻”号和它的姐妹舰“海天”号。

“圻”的字面意思是“土地的界限”,也通“京畿”的“畿”字。而“圻”连着“海”字,透露出当时的清廷依旧希望通过海军捍卫大清帝国海上疆土的期望。

清廷在遭遇了甲午战争惨败后依然还有这点认识,颇为不易。

“海圻”号是当时清朝向英国订购的,由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在1896年开工建造,总造价高达220万两白银。

“海圻”号的排水量是4300吨,虽然小于当时北洋舰队的旗舰“定远”号和主力舰“镇远”号,但晚造十五年的“海圻”号受益于当时全世界快速发展的军舰技术,所以在不少方面已经实现了对先辈的超越,直到1930年代的中国海军核心主力舰。

“海圻”号1898年竣工下水,1899年自英国返回中国。

一回国,“海圻”号就立了一功。

▲“海圻”舰203毫米后主炮

1899年2月,意大利趁清政府甲午新败,准备趁火打劫,向清政府递交照会,称自己是“欧洲六强”之一,要求和其他五强一样享受在华待遇。

他们试图强行租借浙江三门湾,用作意大利海军基地,并要求清廷以立法的形式,规定浙江全省从此不再租借给其他国家。

甚至,在没有得到清廷明确答复的情形下,意大利公使还给清政府递交了“最后通牒”——限令四日内答应其租借要求并遵照执行,否则将派舰队强行攻取三门湾。

不过,此时早就经历过了大风大浪的清政府可没那么扛不住吓唬,更在近代外交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。面对如此牛皮哄哄的要求,清政府冷静而迅速和其余几个欧洲列强暗中交换了意见,同时摸清楚了意大利那两把刷子——只是个欧洲二流国家而已,不值得大惊小怪。

很快,清政府对意大利公使团庄严地表了态——“滚!”

意大利方面深感受到了巨大侮辱。

为了表明自己也不是“好惹的”,意方立刻派出3艘军舰在三门湾海面巡游,试图重现“炮舰政策”对清政府的威逼恐吓。

没成想,清政府这次竟然一硬到底,要求重新组建的北洋水师全部出动,岸上炮台的装上了实弹:只对准,不交火。

意大利军舰不敢随便上岸,只得靠着补给船,在海面上兜圈子。

僵持了两个月后,1899年6月,“海圻”号和姐妹舰“海天号”从英国船厂开回了大清国。

清政府随即下令,由“北洋水师”统领叶祖珪带队,率包括“海圻”、“海天”在内的全体舰队南下,摆出一副要和意大利海军决战的架势。

然后,意大利就怂了,三艘军舰未发一枪一炮就迅速跑路,没敢带走一片云彩。

所谓的“意大利强租三门湾事件”,一时间成了个国际笑柄。

在这场著名的“三门湾事件”中,“海圻”号和其余4艘“海”字开头的军舰一战成名。

而与这次“海上博弈”相比,“海圻”号之后承担的使命,其实更艰巨,但也更光荣。

▲被视为“镇海之宝”的海天舰在1904年在运送军火途中触礁沉没于舟山附近的鼎星岛,海圻舰成了清朝海军中的一枝独秀。

1910年,清廷接到了英国王室的封邀请函:希望派清帝国能一艘军舰,参加次年的乔治五世的加冕典礼。

按照近现代海军传统,诸如“海圻”这样的大型船舰,除了承担日常保卫海疆的防卫战斗任务外,也肩负着诸多富有仪式感的外交任务,属于一国的脸面和名片。

早在1909年,“海圻”号就曾赴南洋访问,途径香港、新加坡、雅加达、西贡等地,让沿路华人华侨扬眉吐气了一番。

1911年4月21日,盛大的海上阅舰式后,“海圻”号自上海杨树浦码头拔锚起航。

这艘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巡洋舰,在统制程璧光和管带汤廷光的带领下,载着400多名当时中国海军的精英,经台湾海峡、南海驶出国门,穿过印度洋、红海、地中海,经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,驶向英国朴茨茅斯港。

在新加坡短暂休整后,刚刚启航,程璧光就把全水兵兵召集到了甲板上,下达了一个当时出乎所有人预料的命令:

我国人留发始于明代,但无辫;自清朝发展为辫,已有200余年之历史矣。然长发污衣藏垢,既不卫生,又有碍动作,尤以误害海军军人为甚,故实无保留之价值。为此,本统领下令,自即日起,凡本舰之兵士,一律仿照官生,应予剪短发至颈际为度,以符合世界潮流。

其实在“海圻”号刚刚要驶出国门,进入公海的时候,程璧光就已经下令让舰上的军官和海校实习生剪去辫子了,开始留西式发型。

这些军官和学员们几乎全属于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精英人才,他们对于“剪辫令”表示了充分的认同和接受。

不过这也让普通水手感到很不满意——官兵不平等, 他们也想剪!所以,程璧光当时下令之后,不到两个小时,全舰400多名水兵就都剪去了辫子。

▲清末民初的海军名将程璧光,是孙中山的同乡和坚定的支持者,在后来的“护法运动”中”被暗杀。

“海圻”号刚刚踏上征途就发生了这样的事,预示着它之后的故事,肯定不会平凡。

程璧光在“海圻”号上下令剪辫之前,据记载已上报清廷获批,可见当时清廷的威慑力已大大削弱。不过早在之前,程璧光已秘密加入孙中山的兴中会,可以说是一个秘密的革命党人。

经过两个多月的漫长航行,“海圻”号终于在1911年6月20日抵达了英国朴次茅斯军港。

如果说之前“海圻”号的主要任务是“保家卫国”,那么接下来,它的使命就是“扬我国威”了。

突然接到参赛邀请的中国海军,几乎完全没有接触过“田径”这个概念。但即便如此,管带汤廷光还是用心选出了几十名体格健壮的水兵参加比赛。

在数万名伦敦市民的围观下,中国的水兵们连专业的运动装和运动鞋都没有,也不熟悉规则,更不懂技巧。

其中有一个叫孟广吉的信号兵,因为个高腿长,被选去参加了跨栏的比赛。由于从来没接触过跨栏,他很快就被栏架绊倒,摔得满腿是血,但却带伤坚持完成了比赛,全场观众掌声如雷,大赛委员会也为他专门致辞表扬。

中国水兵们虽然没能得到一枚奖牌,但全都坚持到底,没有人中途退赛。

当时大家肯定不会想到,93年后,同样是中国人,同样是在欧洲,一个21岁的中国小伙子终于在跨栏这个项目上笑傲世界群雄。

▲图为“海琛”号上全体官兵合影一此时的大清水师已经全部着英式服装, 进行英式操练。

6月24日上午,“海圻”号的统领程璧光与专使载振,陪同英王乔治五世、玛丽王后登舰检阅了“海圻”号。

一同登上“海圻”号的,还有尚未发福的时任海军大臣,日后的英国首相丘吉尔。

身着新式水手制服的中国官兵精神焕发,昂首挺胸的列阵甲板,一改西方人眼中的那个“东亚病夫”的形象。

这次“海圻”号赴英,也算是回了趟娘家,因此,各种仪式过后,又专门开到了阿姆斯特朗造船厂,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维修和保养。

等到维修完毕,已经是1911年7月。在“海圻”号完成了贺礼使命之后,却没有选择回国,而是拔锚起航,向遥远的美洲大陆驶去。 

按照预定计划,“海圻”号在离开英国后,就出发前往美洲大陆,拜访包括美国在内的一系列国家——如此远距离的航行和规格,在大清260多年的历史上绝无仅有。

早在三年前,美国海军的“大白舰队”的环球航行途中曾到访中国厦门,受到了清政府的热情招待,于是,按照外交礼仪,美国政府也对清政府发出了诚挚邀请。

经过两个多星期的航行,“海圻”号越过大西洋,抵达了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像脚下。

毫无疑问,美国对“海圻”号的来访是非常重视的。他们特地派出了万吨级的巡洋舰“北达科他”号作为陪访舰,与“海圻”号一起并舷停泊在港口内。

在“海圻”号抵达次日,美国国务卿和海军部长分别会见了程璧光等海军军官和外交代表,由纽约区陆军最高司令官小格兰特将军的派夫人作陪,“海圻”号官兵拜谒了格兰特将军的老爸、已故美国总统格兰特的陵墓。

第四天,程璧光等人还受到了时任美国总统塔夫脱的“亲切接见”。

在美国,“海圻”官兵们号受到了贵宾般的超高规格接待,当然,这也并非就说明当年的美国各界是多么的热情友好,除了拉拢清帝国,排挤欧洲列强在东亚的势力外,美国政客背后的军火商们也认为这是个争取中国订单的绝好机会。

长期以来,大清国的传统军火供应商主要是英德两国,美国要想挤进中国这个大市场,同政府和军方努力搞好关系那当然是必须的了。

就这样,听闻“海圻”号的到来,美国的大军火商和企业主倾巢而出,纷纷主动上前拉拢、献殷情。

比如,美国铁路公司极力邀请程璧光等人去参观尼亚加拉大瀑布,但实际目的却是要“顺便”拉中国客人参观伯利恒钢厂;纽约造船厂老板罗伊泽更是对程璧光超乎寻常的关心,不断嘘寒问暖,还送给他一只名贵的波斯猫,称这只猫带着“神力”,关键时刻能帮主人“做出正确的抉择”.....

过了8月中旬,程璧光等人终于向热情的美国人辞行了。“海圻”号再度拔锚起航,但这一次目的地依旧不是中国,而是古巴。

在美国被“高规格招待”了两个多月后,程璧光等人终于向“热情友好”的美国人辞行了。

“海圻”号再度拔锚起航,但这一次目的地依旧不是中国——应清政府指令,“海圻”号一路南下,开到了古巴哈瓦那港。

但就在“海圻”号准备出访古巴的时候,却正好碰上了敏感时期。

1911年5月,在拉美地区掀起了一股“排华”风暴。墨西哥在5月13日爆发了叛乱,反政府武装战胜政府军攻入了墨西哥北部城市托雷翁(在那里华人殷实之户较多,康有为还在那里做过房地产生意),随后开始大肆洗劫城内的华人商区,在10个小时内残暴杀死了300多名华人,震惊一时。

“排华”风暴随即波及拉美,古巴也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。

也正是因此,“海圻”号 在抵达古巴首都哈瓦那的时候,受到了古巴华侨的热烈欢迎——在危难时刻,有什么力量能比看到祖国的军舰更鼓舞人心的呢?

据当时在“海圻”号上的水手后来回忆,在哈瓦那,只要“海圻”号的官兵一上岸,就会被华侨请入家中款待,并赠送各种纪念品。如果是老乡见老乡,那接待就更加隆重了。

也有学者据 当时随船人员的回忆和当时的外交文件分析后认为,当时“海圻”号并没有护侨的目的,只是外交礼仪上的访问——但客观上确实对古巴和墨西哥带来了震慑。

一艘不远万里而来的装甲巡洋舰停泊在自己首都的港口,也让古巴政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。古巴总统在会见程璧光时明确表示:“古巴军民绝不会歧视华侨,因为古巴对西班牙战争期间,华侨曾与古巴军民共同战斗,为古巴的独立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。这一历史事实,将为古巴人民所永志不忘。”

在拜访完古巴之后,“海圻”号还剩下最后一站——墨西哥。

当时清政府已经向墨西哥政府提出了严正抗议,而且已有数家墨西哥中文报纸报道了“海圻”号即将来到墨西哥的新闻,并配发了“海圻”号乘风破浪的照片,颇有“王师自远方来”的意味。

但就在“海圻”号准备前往墨西哥访问的时候,墨西哥政府与清政府驻美、古、西特命全权大使张萨棠签订了协议,承诺严惩“排华”事件中的暴民,并赔付华人商户的损失。

当时清政府索赔高达3000万墨西哥比索,这个数字相当于墨西哥政府全年收入的1/3,后来降到600万比索,到民国政府谈判时最终为310万比索。但因为墨西哥政局后来发生动荡,这笔赔款最终没有交付。这是后话。

之后,因为各种原因,“海圻”号没有向墨西哥进发,最终调转船头原路返回,结束了在美洲的访问。

不过,与他们这次不远万里的不凡航程相比,还有一段更奇特的经历在等待着他们。

“海圻”号再次跨过重洋,抵达英国巴罗港的时候,已经是1911年9月末了。

不久后,“武昌起义”爆发。

一直在茫茫大海上决定全舰官兵前进方向的程璧光,这回要决定大家的人生方向了:“海圻”号这艘帝国最拿得出手的军舰,究竟是要站在清政府这边,还是站在革命阵营这一边?

之前,虽然全舰官兵在程璧光的要求下都剪去了辫子,但剪辫子,毕竟可以说是为了海军军容以及海上生活方便,而现在大家要做出的抉择,就绝不是剪一条辫子那么简单了。

在经过与当时清廷驻英大使刘玉麟紧急磋商之后,在“海圻”号三副黄仲煊(中华民国首任海军总长兼海军总司令黄钟瑛的胞侄)率领的骨干分子的请愿之下,程璧光又一次召集全舰官兵站上了甲板。

他很冷静对水兵们喊话:

“我的命令很简单:你们中的任何人如欲回国参加革命工作,请站到右舷,不赞成的站到左舷。待我数完‘一、二、三’,就请各位按自己的意愿,决定行动。”

话音一落,所有的官兵都奔向了右舷。

等众人在右舷站稳,传来了一声猫叫。纽约造船厂老板罗伊泽所赠的那只波斯猫,也悠闲地从左舷踱步到了右舷......

1912年1月1日,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,定国号为“中华民国”。

而就在这个一年之始的日子,在万里之外的英国巴罗港,一场易帜仪式在“海圻”号上庄严举行。

在雄壮的军乐声中,程璧光一声大喊:“换旗!”

管带汤廷光将一面“五色旗”交给了升旗官,升旗官在两名持枪护旗兵的护卫下,昂首走到舰尾旗杆下。

黄色的“大清龙旗”缓缓降下,红黄蓝白黑的“五色旗”冉冉升起。

在又停留了三个月进行维修和调整之后,1912年3月底,“海圻”号正式踏上归途——沿着出访时的轨迹,在5月底又开回了上海杨树浦码头。

“海圻”号出航历时400多天,到达过8个国家、14个港口,以燃煤蒸汽机提供动力,总航程达到30850海里。

起航时,它载着大清帝国的荣光,回归时,它是民主共和的希望。

x